儿歌是小朋友们都会接触的一种东西。这也是最初的音乐和语文启蒙。因为儿歌大多是语言文简洁、朗朗上口的,配合轻松的旋律,回还往复的句式,很容易让小宝宝记住。但是,怎么挑选儿歌,这个问题家长们有考虑过吗?论坛里有一位家长就这个问题,专业发表了一篇长文章,里面讲到了她挑选儿歌的一些要素,喜欢哪些儿歌,和不喜欢哪些儿歌。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和参考。
原文标题《拿什么儿歌给你,我的孩子》。
在我所有的缺点里面,最醒目的恐怕就是缺乏艺术感觉,而在所有的艺术门类里,我最差的是音乐,差的一塌糊涂,每当我引吭高歌时,我爱人都会用一种不可理解的眼光看着我。我的声音便在这眼光中低下去。记得小时候上音乐课,连一首简单的学习雷锋好榜样都唱不好,全班一个节奏,我自己一个节奏。有一次,我实在烦的不得了,说了些怪话,结果被老师请到了讲台上,被胖揍了一顿。
现在,我又重新接受儿歌的熏陶。据我观察,我的孩子更多承继了我缺乏乐感的基因。他对音乐视频有兴趣,注意力也极为集中,碰到有意思的地方还会笑出来,但我估计他欣赏的可能是画面与图像,而非音乐节奏。很多小孩,一听到音乐响起来,都不由自主的摇摆,他从来无动于衷,只有遇到节奏强烈的曲子才会挥挥手。在陪听的过程中,我发现儿歌的问题其实不比大人歌曲的问题来得小,很多的歌曲太做作,太矫情,估计是“大人强做儿童”造成的,不太符合儿童的世界与情感。可能在很多大人看来,这些娇嫩的童音,很美好,但无论其歌词,还是曲调,都不太让我满意。一是撒娇类的歌曲,比如《爱我你就抱抱我》,一个嗲嗲的童音要爸爸妈妈“抱抱我陪陪我亲亲我”,我不知道其他的家长怎么理解,但肯定不会让孩子听这个歌,因为他已经得到太多的爱了,无需再暗示或助长他对爱的过度需求。另一种就是涉入过多情感歌曲,比如《世上只有妈妈好》,这类歌曲在儿童极为单纯空白的心里往往只映射单一的妈妈的影子,而过度的抒情,或许是为了迎合妈妈们的需要,其实孩子与母亲的血肉联系是天生的,无需过度包装。还有一类是音律深沉,伤感的《虫儿飞》《鲁冰花》这类的歌曲,如果孩子没有与父母分开,不必没事找不伤感,如果父母暂时没有陪着孩子,我更不赞成听,往往会引导孩子的伤感。我的外甥女,只要一听一个小女孩唱的《世上只有妈妈好》,就哭着喊妈妈,不管她妈妈是上班去了,还是在厨房里。再就是渗入社会伦理价值的如《小羊吃妈妈的奶》,以羊羔跪乳的现象来加入孝道,老实说,我对硬加式的说教很反感。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孝道,还有其他伦理,但我肯定不会要我的孩子跪下来,世间礼仪已经足够多了,没有必要低半个身子来表达,除非当他对生命有所敬畏的时候。否则,我一定会好好保护他的膝盖。
那么我到底想给他一些什么样的儿歌呢?一是韵律欢快,充满童趣的,如《小毛驴》《一只哈巴狗》;二是热爱自然与劳动的,《外婆的澎湖湾》《放鸭鸭》《我是一个粉刷匠》等,潜意识里可以告诉他:劳动与创造是快乐的,并不是苦脏累,还有民谣《小老鼠上灯台》《猪八戒嘴巴长》《谜语谣》等等,不深刻也没太多意义,也没有逻辑,只是可以串连起来许多东西,可供认识,刺激一下想象力,感觉一下韵律而已。总之一定要韵律欢快,充满童趣,不矫揉造作,也不泛滥抒情的,自然素朴,可以有常识不必塞知识。在他没有懂事之前,不必过早的成人化,把成人世界的情感、价值和逻辑传递给他们,他们只需感受自然,接受常识,至于了解其间蕴藏的奥妙与关联,那是以后的事。不必拿十年后的事让十年前的他受累,什么时候做什么事,一切自然就好。